查看原文
其他

卫生健康70年,四川中医药振兴发展惠及千家万户


四川素有“中医之乡、中药之库”的美誉。灿烂的巴蜀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,孕育了一代代中医名家,培植了丰富的川产药材,积淀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。


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全省中医药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和跨越式发展,开启了从振兴到加快发展的恢弘历程。


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发展



1949-1978年,党和政府把“团结中西医”作为一项卫生工作方针,号召“西医学习中医”。1953年3月,四川省卫生厅设置中医科;1954年和1956年先后召开两次全省中医代表会议,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。


成都、重庆设立了中医医院,各地、市、县人民医院陆续设置了中医门诊部和中医科。到1965年,在大、中城市和部分条件较好的县城共建立中医医院约20所;从50年代起,建立了部分骨科、针灸等中医专科医院。


四川名医众多,1955年省卫生厅向卫生部呈报的四川省著名中医就达47人,特别是建国初期,蒲辅周、冉雪峰、王文鼎、王伯岳等近20名四川名医先后奉调进京,分别在卫生部、中医研究院、北京中医学院等单位主管或担任中医医疗、教学、科研工作。


1956年9月,经国务院批准,成都中医学院正式成立,成为全国首批4所中医高等学府之一,同年省卫生厅公布《四川省中医带徒暂行办法》。


1958-1959年,四川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采风运动,共采集单、验、秘方666000多个;医学院校、医疗科研机构开展了对中医古典著作、中医医案、临床各科治疗经验的整理,在古籍整理、医学史、内科、妇科、儿科、骨伤科、针灸科、痔漏科等方面均有专著问世。


改革开放后振兴发展


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,四川中医药事业进入恢复时期,开展了对老中医、老药工、老草药医、民族医及其带徒情况的调查和建卡工作。1980年8月,全省召开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,提出抓紧继承和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、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、积极发展医教研基地等工作要求。


1984年2月,省委、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召开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,印发《关于振兴四川中医事业的决定》。省政府批准将县城所在地集体所有制中医机构,一律更名为县中医医院,省及各地财政共拨出中医事业专项补助经费3000多万元,重点扶持了36所县以上中医医院建设,中医医院发展到164所,中医床位由8000多张增加到10600张。1985年6月,卫生部授予四川省“振兴中医事业的先声”奖旗。1986年,省政府设立中医专项资金,扶持全省中医事业,逐步建立和完善县、乡、村农村三级服务网络。


截至2005年底,全省有省级中医机构9个,市县级中医机构195个。建成国家级中医专科(专病)医疗中心2个,省级重点中医专科(专病)49个。2007年11月,省政府召开全省民族医药工作会议,印发《关于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》。2009年,实施名医、名科、名院战略。


1987年2月,四川省中医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,是全国建立的第一个有独立管理职能的省级中医管理机构。1996年、2000年两次机构改革中,省委、省政府考虑到中医工作的特殊性,都把四川省中医管理局予以保留。2003年5月,省中医管理局更名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。2005年底,全省大部分市(州)加挂中医药管理局牌子。2006年,省委、省政府召开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,出台《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》,确定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总体目标。


1986年,四川在全省创办了7所中医学校,在12个卫校设立了中医专业,办学规模逐年扩大,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,通过函授、自学考试等形式,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16000余人。成都中医药大学先后增加了博士、硕士授予点、博士后流动站,西南交通大学等院校开设了中医类专业。2006年10月,省政府在全国首次开展十大名中医评选表彰。从1986年起,四川着力建立健全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,大力推进中医急症、血症、热症等重大疾病研究,深入开展中药材资源与种植、中药新药开发等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运用,先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攻关项目、973项目、863项目等科研课题。1983-1987年,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后,四川重点开展了乌梅、枳实等15个中药材标准的制定,建立了“川产道地和主流中药材标准品库”。1999年6月,科技部、国家中医管理局等5部门和省政府在成都共建“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(四川)基地”,是全国第一个由部省共建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。


1997年2月,《四川省中医条例》颁布,这是全国最早出台的地方性中医药法规之一,并于2001年3月和2004年9月,对其进行两次修订。2004年2月,颁布《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办法》,是全国第一部省级政府规章。2009年11月,对《四川省中医条例》进行了第三次修订,更名为《四川省中医药条例》。


党的十八大以来快速发展
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省中医药系统坚持医药并举,事业、产业、文化“三位一体”协同发展,一二三产联动、国内国际互动的发展新模式,中医药工作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。


中医药发展环境持续向好


2012年,省政府出台《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。印发了《四川省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(2016—2030年)实施方案》、《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(2016—2020年)》等系列文件,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。十八大以来,全省中医药管理体系不断完善,省中医药局机关新增政策法规处、对外合作处、机关党办3个处室,行政编制数增加20个。新成立省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、省中医药医学转化中心、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筹建处、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4个直属单位。


2015-2016年,成立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小组,统筹协调全省中医药工作。2017年5月,省政府召开四川省中医药发展大会,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。


2017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》颁布后,积极推动《四川省中医药条例》第四次修订。实行中医诊所备案制度,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,推动确有专长和老百姓信赖的中医师承人员开办诊所,目前备案1041所,全国数量第一,推进中医诊所规模化、品牌化、连锁化发展。


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


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“十百千”工程,推进大型中医医院“特色发挥和高精尖优”发展、县级中医医院“补缺补短和扶优扶强”建设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。建立特色突出、层级分明、专业齐全、中西医互补的中医重点专科体系,获准建设17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,数量居全国第二。建立覆盖全省、辐射西部和影响全国的中医药骨伤应急系统。全省建成治未病中心20个,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治未病科室。


中医药积极参与重大疾病防治,累计建成艾滋病、糖尿病等省级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12个,艾滋病中医药治疗病例扩大到年1380例。建成国家中医临床(糖尿病)研究基地,承担糖尿病相关科研立项236项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年诊疗量超过2000例,死亡率降至20%以下,诊疗水平全国领先。


2014年、2018年,省政府持续开展四川省十大名中医评选表彰。省中医药局开展了省名中医、局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,全省各市、县同步开展了名中医评选。实施中医药优秀人才研修、产业人才培训等项目,提升中医药人才服务能力。开展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336项,累计培训3万余人次。目前,全省中医药从业人员近20万,国医大师2名,全国名中医3名,省政府表彰十大名中医26名,拥有副高职称以上高层次中医药专家7000余名。


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


将中药材产业作为7个千亿级产业之一优先发展,把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纳入全省“5+1”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要战略部署,两次召开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会议,印发《开展“三个一批”建设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着力培育一批川药龙头企业、拳头产品。


全国第四次资源普查数据显示,全省拥有中药材品种7290种,常用中药材重点品种312种,川芎、川附子、川黄连等86种道地药材享誉全球。四川中药工业门类齐全、体系完善,拥有原料药、中药饮片、中成药生产企业370余家,2017年规模以上中药企业实现产值607.8亿元,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633.2万亩。建成24个药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,川芎等16个品种、24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。


推动中医药与保健、康养、旅游等新业态融合发展,初步形成5条中医药旅游精品线路,开展首批5个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和23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。


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


全省先后建成国家中药GCP中心、GLP中心、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20余个。“十二五”以来,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、省部级课题600余项,荣获国家、省科技进步奖共63项。成立省级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,制定并发布附子、麦冬等10项川产道地药材省级地方标准。


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开展花椒药用价值及大健康产品研发,其中7个立项项目已向国家申请发明专利。


文化传承发展根基更加牢固


2017年,省委将中医药文化纳入17个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之一,省中医药局会同省委宣传部、省教育厅联合印发《关于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,不断完善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体系。


梳理近代川派名医学术思想,拟编撰出版100本《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》,目前已出版36本。


加大对“天回医简”等出土医学文献和文物的研究,成立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,召开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国际会议,出土医学文献和文物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。


编撰出版《川派中医药源流与发展》,初步编撰完成我省首卷四川中医药志。


四川省中医药博物馆建成开馆,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旧址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等3个基地被确定为“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”。


联合文化和旅游厅组织首个省级中医药古籍文化展。


不断拓展中医药对外交流


先后与德国、英国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,建成5个中医药海外中心,累计服务量4万余人次。


积极组团参加俄罗斯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,与鞑靼斯坦共和国建立合作关系。不断推进川港澳合作,建立川港中医药发展联盟。


举办“驻蓉领事官员走进四川中医药”“海外华人教师培训班”“香港中医药界代表来川交流”“中医文化周”等系列活动,中医药已成为四川对外交流合作的一张靓丽名片。




季小微猜你喜欢


警惕!抑郁症≠心情不好,三点初筛抑郁症高原鼠疫监测人——海拔4300米的责任与坚守7部门发文,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就业、待遇、履约全说清了卫生健康70年,我省卫生应急彰显制度独特优势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